如何看待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
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意味著各城市和地區需要合力實現“高質量一體化發展”,那么,長三角各城市和地區歷來的發展如何?我們首先需要了解長三角一體化的發展歷程。
1980S—長三角地區公共經濟合作
以上海為核向外輸出生產要素,蘇南、溫州模式協同并進
1990S—長三角地區市場一體化合作
依托上海浦東開放優勢,通過常設性的協商平臺機制打破行政區域經濟管理體系桎梏
2000S—長三角地區對外開放合作
長三角地區對外開放從浦東全面延伸到蘇浙皖三省,引進外資外企,市場開放產業集聚新態勢
2010S—長三角同城化合作
長三角地區的一體化發展,與中國改革開放的漸進深化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縱深發展保持了同步,并且經歷了從“城市層面合作→省市層面合作→全方位合作”,以及從“公有經濟合作→市場合作→對外開放合作→全面合作”的升級演進過程。
其次,我們再來看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的背景。
1、世界級城市群戰略導向
先看一則政策——
2016年頒布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規劃》提出,我國到2020年,將基本形成經濟活躍、高端人才匯聚、創新能力躍升、空間利用集約高效的世界級城市群框架;到2030年,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顯著增強,有望全面建成全球一流品質的世界級城市群。
國際上目前被公認的世界級城市群,有美國東北部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歐洲西北部城市群、英國中南部城市群和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
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也需要擁有一個世界級的城市群,既可以代表國家更多地參與全球競爭和治理,有力提升中國的國際競爭力和全球影響力,又可以更多接軌國際,分享全球化發展,帶動廣大中西部地區,尤其是長江經濟帶地區的共同發展。隨著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長三角城市群將肩負起向六大世界級城市群之一邁進的國家使命。
2、邁向深度同城化
本世紀初,長三角地區基本建成廣覆蓋的高速公路網,這標志著該地區開始邁入同城化時代。而2008年之后大規模展開的高鐵網建設及信息化深度發展,標志著長三角地區在十年不到的發展中已然全面進入同城化時代。再提2016年《長江三角洲城市群規劃》的頒布實施,亦標志著長三角地區以城市群建設為牽引,開始邁入深度同城化時代。
深度同城化,有五個標志性的考量指標:
1. 發達便捷的立體交通。
2. 跨地區通勤普遍化。
3. 地區間人均GDP趨于均衡。
4. 地區間產業與科技均衡發展。
5. 公共服務均等化。
即為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的鋪墊之一。最后,長三角一體化能帶來什么呢?
1、長三角經濟增速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長三角地區三省一市的經濟發展有較多年份都保持在10%以上的增長速度。雖然近幾年增速有所減緩(從2012年的9.4%,緩慢下行到2017年的7.6%),但這一增速仍高于全國6.9%的平均增速,更高于世界經濟3.0%的平均增速。
2、長三角地區產業結構
從2012年至2017年的產業結構演變態勢看,長三角地區服務經濟超越工業經濟,呈現出發達經濟體的重要特征。江蘇、浙江兩省的第三產業占比,在2017年時分別達到50.5%和52.7%,而上海更是高達69%。
長三角各省市地區生產總值結構及全國比較:
雖然上海、江蘇和浙江的第三產業占比均處于較高水平,但是各地區的產業結構仍略有不同。上海、浙江、江蘇的產業結構,可前往我們的知乎文章《長三角一體化能帶來什么?》獲取更多。
3、長三角對外經濟與新興產業
長三角地區經濟外向度高, 是外資企業高度集中的區域, 出口導向型工業比重較大,貿易依存度也比較高。2017年,三省一市的貨物進出口總額達到101499億元,占全國36.52%,超過三分之一;其中貨物出口59239億元,占全國38.64%。如下圖:
進入“ 十二五” 以來, 長三角三省一市的工業發展, 全面聚焦到戰略性新興產業。
根據2017年各地工業統計數據,上海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達到10513.7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30.8%;江蘇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達到54081.9億元,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31.0%;浙江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達到17721.0億元, 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26.5%。